爾時敬首菩薩敬禮於諸佛。奉承大眾教。略問於要義七會之所說。信順三寶藏。為法法不絕。不為世名利。願令法久住。白佛言。
世尊。佛上已說若因若果。若賢若聖。一切功德藏。今此大眾有十四那由他人。誰能不起此坐受學修道。從始至終一一具行次第。入菩薩位者。
時釋迦牟尼佛頂髻。放一切佛光一切菩薩光。復集十方各百億佛土。其中佛及菩薩。一切皆集已。即於是眾中告文殊師利菩薩。普賢菩薩。法慧菩薩。功德林菩薩。金剛幢菩薩。金剛藏菩薩。善才童子菩薩言。
汝見是大眾中敬首菩薩。能問三觀法界諸佛自性清淨道。一切菩薩所修明觀法門。汝等七菩薩。各領百萬大眾。應受觀學如是法門。
佛子。我今更重說如是明觀法。
所謂六入次第道。諦聽善思修諸智慧。戒敕於眾受用伏行。
佛子。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。住在佛家以戒為本。
佛子。始行菩薩若信男若信女中。諸根不具黃門婬男婬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。皆有心向故。初發心出家欲紹菩薩位者。當先受正法戒。
戒者。是一切行功德藏根本。正向佛果道一切行本。是戒能除一切大惡。
所謂七見六著。正法明鏡。
佛子。今為諸菩薩結一切戒根本。所謂三受門。
攝善法戒。所謂八萬四千法門。
攝眾生戒。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。
攝律儀戒。所謂十波羅夷。
佛子。受戒有三種受。
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。得真實上品戒。
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。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。請為法師教授我戒。我先禮足應如是語。請大尊者。為師授與我戒。其弟子得正法戒。是中品戒。
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之時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。胡跪合掌自誓受戒。應如是言。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等。我學一切菩薩戒者。是下品戒。第二第三亦如是說。
佛子。是三攝受三種受戒。過去佛已說。未來佛當說。現在佛今說。過去諸菩薩已學。未來諸菩薩當學。現在諸菩薩今學。是諸佛正法戒。若一切佛一切菩薩不入此法戒門。得無上道果虛空平等地者。無有是處。
佛告諸佛子。今正說正戒。善男子善女人當受戒時。先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佛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佛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佛。如是三禮已。法僧亦然。
佛子。復敬受四不壞信。依止四依法。從今時盡未來際身。歸依佛。歸依法。歸依賢聖僧。歸依法戒。如是三說已。
佛子。次當教悔過三世罪。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。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。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。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。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。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。如是悔過已。三業清淨如淨琉璃內外明照。即與授十無盡戒。汝等善聽。
佛告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婬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盜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沽酒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慳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瞋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自讚毀他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從今身至佛身。盡未來際。於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。若有犯非菩薩行。失四十二賢聖法。不得犯。能持不。其受者答言。能。
佛子。受十無盡戒已。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。從生至生不失此戒。常隨行人乃至成佛。
佛子。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。不受是菩薩戒者。不名有情識者。畜生無異。不名為人。常離三寶海。非菩薩。非男非女。非鬼非人。名為畜生。名為邪見。名為外道。不近人情。故知菩薩戒有受法而無捨法。有犯不失盡未來際。
若有人欲來受者。菩薩法師先為解說讀誦。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。然後為受。
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。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。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。況復二人三人乃至百千。福果不可稱量。其師者。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。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。超過三劫生死之苦是故應受。有而犯者。勝無不犯。有犯名菩薩。無犯名外道。以是故。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薩。乃至二分三分四分。十分名具足受戒。
是故菩薩十重八萬威儀戒。十重有犯無悔。得使重受戒。八萬威儀戒盡名輕。有犯得使悔過。對首悔滅。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。是故心亦盡。戒亦盡。心無盡故。戒亦無盡。六道眾生受得戒。但解語得戒不失。
佛子。三世劫中一切佛常作是說。我今在此樹下為十四億人說。住前信想菩薩初受戒法。
佛子。是信想菩薩。於十千劫行十戒法。當入十住心。
佛子。當先為諸大眾受菩薩戒。然後為說瓔珞經。同見同行。
爾時眾中有百億人。即從坐起受持佛戒。其名梵陀首王共無數天子修十戒滿足。入初住位。
佛子。復從是住修行百法觀門。
所謂十信。十進。十發趣。十乘。十金剛。十隨喜。十戒。十願。十護。十迴向。以是百法觀達三界空假名皆空。一切法無我。無人。無受。無因。皆無定性。即滅十三縛。所謂七見。六著。如實相入初行位。
佛子。復從是行觀修千法明門。
所謂十信乃至十向。轉轉入法。法無我法。集法。起法。道法滅皆無人受法。法如虛空如幻如城如焰。一切法無相。百千生滅皆不可得。入初迴向位。
佛子。復從是向明。明轉照。照智學相似平等觀。觀名無得。無得假得。喻如然燈有炷。非初焰者。非初焰有。時中有燒。非離初焰者非初焰無。時中有燒。後亦如之。直以有為諸法二諦皆迭遷。假號故燒。故知始焰非今。今燋非始。今燋非始故。於今方有。始焰非今故。於今無燒。無燒於今。今燒假燒。得平等觀亦復如是。非初心有中有得。亦非初心無中有得。後心亦然。是故始心非今心。今起非始起。今起非始起故。於今方有。始心非今心故。於今無得。無得於今。今得假得。中道第一義諦心。念念寂滅入萬法明門。從十信乃至十向。自然流入平等道。無得一相真實觀。一照相入初地道。
佛子。復從是地正觀一照智中。入百萬阿僧祇功德門。於一相觀中一時行。乃至第十地。心心寂滅自然流入無垢地。
佛子。復從是地以一照智。了一切業因。業果。法界無不一觀。以智知一切眾生。識始起一相住於緣。順第一義諦起名善。背第一義諦起名惑。以此二為住地故。名生得善生得惑。因此二善惑為本。起後一切善惑。從一切法緣生善惑名。作以得善。作以得惑。而心非善惑。從二得名故善惑二心。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。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。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。以此四住地。起一切煩惱故。為始起四住地。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。故名無始無明住地。金剛智知此始起。一相有終。而不知其始前有法無法。云何而得知生得一住地作得三住地。唯佛知始知終。是無垢菩薩一切智齊知自地。常住第一義諦中。自然流入妙覺海地。
佛子。住是妙覺地中。唯現化可名。有無量義有無量名其出一體。所謂妙果常住清淨至若虛空。不可思議。不可說。不可名數。不可名入界分可得。
佛子。我說菩薩次第六入法門無量功德。如是六入法門一切菩薩無不入者。我今此座有十四億人。不離本座入此六入法門。
佛子。我本初得道時。在此樹間說十世界海法門。有九十億人亦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普光堂說十佛國土。有百萬億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帝釋堂說十住。有五百萬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焰寶堂說十行。有千萬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第四天法光堂說十迴向。有十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第六摩尼堂說十地。有百萬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復至祇洹林說入法界品。有十二河沙人入此六入明門。
今復至此第八會座。為十方無極大眾敬首菩薩一切眾。說六入明門。
一切大眾受持若一無二無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